中医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录入时间:2024-07-16 15:53
中医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核心提示:当前,中医药产业发展既要面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要面对西药产业的竞争,更要面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基于此,中医药产业应借助数字化平台,依托“互联网+金融”,拉长内部产业链及供应链,拓展外部产业链及供应链,创建新医学模式,让“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推动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
【摘要】当前,中医药产业发展既要面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要面对西药产业的竞争,更要面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基于此,中医药产业应借助数字化平台,依托“互联网+金融”,拉长内部产业链及供应链,拓展外部产业链及供应链,创建新医学模式,让“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推动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中医药 产业化 供应链 互联网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然而,由于中医药产业自身的特点以及西药产业的竞争,中医药产业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中医药产业包括中药种植、加工、流通等环节,其产业化发展之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产业”和“产业化”这两个概念均源自西方。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两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各个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中国采用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统一的方式,推动产业化发展。
中医药产业包括中药种植、加工、流通等环节,涉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其产业化大体遵循如下思路: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特点。其一,产业链足够长。上下游之间环环相扣,形成价值链;且具有与价值链相契合的资金链。其二,标准在业内通用,企业在同一标准下合作与竞争,软件彼此兼容。其三,产业链上的企业明晰彼此之间的边界,特别是知识产权。其四,批量生产,以达到规模效益、具有相对稳定的用户,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中医药在产业化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中医药制造加工环节的产业链较短。通常情况下,一家中型药企通过“浅加工”就可以完成由中草药到中成药的全部生产过程。不难看出,中医药“垂直供应链”长度有限。中医药企较少错位竞争,多为同行、同类、同生态位发展,彼此处于大致平行的产业态。目前,国内前十大中医药企业只占有少部分市场份额,剩余的市场由无数的小型中医药企业占据,彼此之间并非互补关系。
第二,中医药的生产与质量难以标准化。中医几近于“一案一例”。中医开方多样化,中药小批量,需求多变。从原材料到加工再到最后的药品,都难以标准化,还是以传统的汤、丸、丹、膏、散为主。中医药的生产与质量离《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的要求尚有距离。作为对比,西医药医疗仪器设备的各项指标、对各种疾病的诊断、药物的成分配方以及新药临床试验等,皆有严格标准。此外,由于中药大多是复方药,因此在遇到侵权情况时很难判定。
第三,中医药产业在相当程度上与第一产业捆绑在一起,但规模化与标准化有待提高。中医药的原材料是中草药。作为中医药产业化的组成部分,中草药的栽培和收获属于第一产业,但其规模化远不如农业,成分的标准化远不如矿业。比如,中草药的从业者大多为分散的小企业甚至个人,且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栽培的技术和经验。再比如,中草药存在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问题。然而,治病救人对中草药的品种、产地、气候、培育、品质等都提出了精细要求,这种要求远远高于对同样是第一产业的农业和矿业的要求。
第四,中草药种植缺少必要的资金扶持。首先,种植中药材缺少国家补助。其次,缺少启动资金。虽然种植户有意扩大中药材的种植规模,但缺少筹措资金渠道,靠自我积累时限太长。
第五,缺少保险机制。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都有保险,而中药材保险尚未普遍开展。
由此可知,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空间狭小,作为聚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中医药产业,很难走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否则中医药与生俱来的特殊性和优势就会被抹去。
中医药与西药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
较之产业化本身的问题,当前中医药面临的更大问题或许是在产业化初始阶段,需要面对完善、成熟和强大的西药产业的竞争。
西医建立在近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其诊断和治疗语言与科学语言一致,对患者病情的分析和病情趋势的推理与科学的分析性逻辑推理相一致。医院里各科室、各部门间分工细致且无缝对接。相比之下,中医诊断和治疗使用的是“自然语言”,难以说明有效成分的作用点和疗效机理。在应对病菌、病毒的侵袭时,中医药更注重调动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在处理局部或某方面疾病时,中医药更关注作为整体的人,乃至天人关系。简言之,西医的语言体系是普适性编码知识;而中医的语言体系是地方性编码知识,其中还有很多是需要意会的、深深嵌入于传统文化中的隐性知识。另外,西医与时俱进,有关生命科学和人体科学的理论不断推进,高科技检测手段和治疗仪器层出不穷。相比之下,“以不变应万变”的中医药理论体系难免显得不够有说服力。
在这样的语境下,人们求医问药时会潜意识地首选西药。在西药占绝对优势的西方,中医药尚未被人们深入认识。即使在中国,中医药亦面临一定的困境,如中西医结合之路仍在探寻中,一些人对中医药进行攻击诋毁,等等。凡此种种,不仅不利于中医药的产业化发展,也不利于相关市场的培育与监管。
中医药的产业化发展有两种选择路径。其一,中医药西制,接受西方标准。此路不仅在事实上不可行,而且可能会毁了中医药的根基。其二,中医药中制,强调中医药的特殊性,在中制、西制之间形成弹性空间。“现代医学对中医学的整体观、系统观和辨证施治观产生共鸣,中医学对现代医学之循证医学也产生共鸣,两者的相互共鸣促生了系统医学思维模式。”西医药背后不仅有高技术等“术”和“用”,而且其在复杂性科学等方面的探讨已经进入本体论领域。中医药和西医药目标一致,即治病救人,虽途殊但归同。就此而言,西医药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中医药应在保持“个性化诊疗特色的基础上与西医药相互支撑、赋能、融合,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从根本上说,中医药产业化发展面对的不仅是西药,还有整个西方文明。因此,中医药产业化所承担的重任不仅是中医药本身的产业化,还包含中西文明的交融和共赢。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产业互联网推动中医药产业化发展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对于中医药产业化的价值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积累案例,特别是经典名方。积累案例的关键是案例的标准。自古以来,中医药积累了无数案例,但仍缺乏统一标准,一些案例还很难成为有效数据。中医药固然不能完全效仿、全盘采用西药标准,但依然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标准体系。“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进行数据化技术筛选;深度挖掘民间和官方的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汇集应用成果,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甄别,形成良好的数据链,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智能匹配;形成国家中医药行业的知识资本。”
第二,有助于将疾病的诊断标准数据化。中医的诊断方式有“望闻问切”,然而变量之多、影响因素之杂,以及医生主观因素的介入,导致案例难以比较、筛选,业内人士难以交流共享。“望”包括望神、望色、望体、望舌,前两项主要集中于人的面部。当下,成熟的人脸识别技术完全可以与中医相结合,从而既为人工智能感知技术的发展开辟新领地,又为中医的发展提供坚实平台,即相互赋能。对舌苔等的识别同样可以循此思路。“闻”则依赖于嗅觉和听觉;“问”什么亦大有讲究;“切”则依赖于触觉,而且是精确到三个手指的细微触觉。虽然其中的个性化和主观因素较多,但同样可以通过某些通用的程序,将其纳入大数据中。这些中医的诊断标准有必要,且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
第三,有助于破除认识论思维惯性。大数据认识论的一个特点是,知其然而未必或无需知其所以然。随着科技进入生命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以及抽象一般的普适性知识嵌入于形形色色的语境之中,病情发展、药物效果和机理往往不可逐一道来。在这种情况下,大数据认识论有助于破除认识论思维惯性,改变病人及其家属的怀疑心态,使其接受来自大数据的证明、接受中医药。区块链技术也有助于消除消费者对中医药的疑虑,为中医药产业化铺平道路。可以预见,当中医药完成区块链加身之时,就是中医药与西药真正并重之日。
当前,产业互联网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同样可以将其引入中医药的产业化中。“引入中医药产业垂直供应链,推动中医药个性化与产业化发展,诞生一批生态链企业,从而起到存量不变、增量创新的效果。”具体可以考虑以下方面。
第一,拉长中医药内部产业链。在中药材标准化、无公害的前提下,从中药制造环节着手拉长产业链,即由中药制造延伸为产供销、种养加、农贸工、农科教、产加销一条龙。“目前中医药缺乏行业级信息流、数据流、资金流、物流的共存、共生、共享平台体系”,因此,应充分应用大数据和产业互联网,让中医药与病人“点对点”对接。
第二,拓展中医药外部产业链。也就是,中医药由单纯看病、治病走向预防、保健、调养、康复的“大健康产业”;并由“大健康产业”进一步扩展,一端涉及自然、生态、可持续,另一端涉及各种扶持扶助产业发展的政策。在“大健康产业”的框架下,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理念(作为中医药理论的组成部分)得到广泛宣传,进而有助于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协同创新合作。
第三,从更广阔的视角创建新医学模式。中医药产业互联网的要义是基于平台的消费互联网,向下渗透至由中医药原材料到产品和服务的全产业链。如果说原有的消费互联网因不涉及中医药生产制造过程而呈现“水平”,那么中医药产业互联网向下渗透就是“垂直”。向下渗透意为,IBM等IT企业和BAT等互联网企业向传统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客户提供服务。相对而言,IT企业主要服务于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的客户,而互联网企业则为科技含量稍低、产业链较短的客户提供服务。目前看来,中医药产业化的科技含量并不高,产业链垂直长度亦有限。为此,需要拥有雄厚资本的互联网企业和中医药百强企业联盟,构建中医药产业互联网;需要属地政府进行指导参与和政策倾斜,进而在区块链和通证经济学的技术支撑下,为众多中小药企和医企客户、服务商、终端消费者提供服务。这种服务是“对中医药产业供应链的垂直整合,也就是对供应链体系中的各个流程进行空间、时间、功能、结构、流程等重组、重构”。这种重组、重构促使中医药产业化在注重垂直整合的基础上,兼顾小企业的集成,从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既拉长内部产业链、又拓展外部产业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让“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还将过往对金融、房地产、互联网的投资转向中医药产业链及供应链,为中医药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和载体,既有强大的动力,也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应化新冠肺炎疫情之“危”为中医药产业化发展之“机”,在推进中医药认证国际化的同时,依托政府主导进行跨学科创新协调,以疗效为第一指标,完成理论上讲得通、实践上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抗疫方案,并将此“中国方案”推向国际市场,使“大健康”理念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中医药研究院)
【参考文献】
①《资金缺乏成中医药产业发展软肋》,《南方日报》,2005年8月18日。
②马晓彤、刘燕池:《中医药产业化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软科学》,2003年第5期。
③《以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局”中医药发展难题》,人民论坛网,2020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