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进入“裸奔时代”,药企面临渠道抉择
录入时间:2024-06-17 14:18
今年以来,全国药品价格治理成为行业热词。
从年初国家医保局推动“四同药品”(即通用名、厂牌、剂型、规格均相同的药品)价格专项治理,到各省相继发布多批药企主动下调挂网价格的公示,如今,药价治理的风吹到了药店。
先是一份《关于开展“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专项行动的函》(以下简称“《专项行动函》”)在业内广为流传,再是一心堂被国家医保局约谈,各地医保局也迅速行动,包括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广东省深圳市等多地医保局已上线定点零售药店药品比价系统,患者可以“价比三家”。
本质上,这是在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无序问题。比价的过程就是打掉“信息差”的过程,未来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深入,全渠道价格会越来越透明。而这或许将给药企营销、药店带来巨大变革。
药价进入“裸奔时代”
渠道价值巨变?
此前,国家医保局局领导在调研及会议中已多次提及零售药店药价问题。
3月份,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施子海赴辽宁调研工作时就强调,要进一步探索定点零售药店药品价格管理,总结完善沈阳市、大连市探索的通过线上的方式,对定点零售药店线下价格进行比价的实践,方便患者选择经济性更优的药店,推进定点零售药店价格公示、监测与治理。
4月末,在国家医保局举办的医药价格工作座谈会上,施子海再次强调要发挥零售药店、网络药店等不同渠道价格发现功能,推进治理不公平高价、歧视性高价。
如今,破除信息差、价格差正式开始了。尽管医保局无法直接为药品“规定”价格,但通过比价等手段,引导和监管零售药店合理定价,公平竞争。
尽管从《专项行动函》内容来看,此次行动更多是针对线下不合理高价和线上不合理低价品种,并非要求线上线下同价、院内院外同价,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药品价格治理体系也将逐步完善,院内、院外,线上、线上概莫能外。
按照医保局的说法,自药品比价功能上线以来,在提高药品价格透明度、降低参保人员负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预计将使参保人员的购药成本下降10%-15%,特别是对于慢性病和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节约的金额将更为可观;
对于药店来说,药品比价将促使其优化销售策略,合理调整药品价格,以提高自身竞争力;
对于医药行业来说,药品比价有利于推动药品价格的合理回归,促进医药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行业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药品市场的公平良性竞争。
药企面临渠道抉择
公开药价,给药品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挑战。
一位长期从事药品销售的专业人士表示,很多药企的产品都遵循着医院和药店的“价格双轨体系”。特别是得益于集采制度,医院的采购量大,企业的供货价相对较低;零售药店受销量影响,批发进货价偏高。
在激烈的竞争中,零售药店很难与医疗机构获得同样的市场地位。曾有药商坦承:零售渠道主要满足OTC产品的销售,有些省份的医保定点药店极少,只有两三百家,如果非要作出选择,他们宁愿放弃药店市场。
更多药企为了保住零售市场,会利用“控价”手段保证自身利润,就是规定药店售价不得低于设定好的价格红线。这一招可以保证药店卖药有利可图,自然也就能接受较高的批发价。药企则实现了医院和药店两个渠道、两种价格体系相互不会影响,各自维持自己的利益。
然而,“控价”已在国家医保局的监控范围内。2023年内,国家医保局针对少数企业部分药品垄断控销、虚增成本、以缺逼涨等问题,累计约谈企业23家,涉及30个品种,约谈药品平均降价超40%。
5月14日,国家医保局印发通知明确:鼓励村卫生室、民营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参加集采。这一政策预示着:未来零售药店的药价要向集采价看齐。
这样一来,零售药店与医疗机构的药价倒挂问题会得到根治。不过,药店会失去价格制定的灵活性。同时,药品生产企业也不再能用信息差获取市场收益了。
可以预见,在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建成应用之下,随着各地医保上线医保价格查询工具,零售药店与公立医院的药价都能趋于透明。这标志着全国统一药品大市场加速形成,药企将面临主攻重点医院、还是专注零售渠道的抉择。
一场药企营销、药店渠道的变革风暴或许正在积蓄之中。核心在于,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比价的问题,当药价全透明后,零售将何去何从?哪些品种给零售带来真正增长?现有的院外营销套路是否还能奏效?药企销售渠道的价值又如何体现?
这些都是随着比价全面推开、药价治理持续深入,需要回答的新问题。
经济放缓的余波或许还得持续一段时期,因此药企苦日子或许还未到头,在这样的情况下,药企更应该顺应政策变化,换回未来生存空间。